什么样的法国高中才算是 “好高中”?这是一个所有在校中学生和家长们都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在一年一度的学业定向(orientation)和高中择校季节开始的时候。
自从法国国民教育部2013年3月27日正式公布全法国2297所普通和技术高中2012年度“绩效指数(indicateurs de résultats) ”之后,法国各大媒体都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最佳高中排行榜(Palmarès des meilleurs lycées)”,其中也包括最有影响的《世界报》(Le Monde)﹑《费加罗报》(Le Figaro)﹑《快讯》杂志(L’Express)和《大学生》杂志(L’Etudiant)的“排行榜”。
然而,只要是对法国中等教育及学校“行情”稍有了解的人,若对这几个“排行榜”略作对比,便立即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除了这些“排行榜”之间互不相同的“榜首”和各有各的“最佳高中”之外,不少被公认为法国最好的学校在这几个“榜”上的排名名次不仅很不相同,而且还几乎一律出人意料地“落后”!
例如,号称理科方面最顶尖名校的巴黎路易大帝高中(Lycée Louis Le Grand)虽然在《费加罗报》的排行中名列第二,但在《快讯》杂志的榜上,不仅没有进入“全国20强(les 20 meilleurs lycées de France)”,而且连“巴黎市83所高中排行榜”中也只落得(并列)第13名!至于在《世界报》的“法国36所最佳高中(meilleures lycées)排行榜”中更是“名落孙山”!“路易大帝”也无缘进入《大学生》杂志排行榜的“法国50强”;
作为法国高中文科魁首的巴黎亨利四世高中(Lycée Henri IV)的处境也相同:虽在《费加罗报》的排行中名列第三,但却无缘跻身于任何其它排行榜的“全国20佳”之列;即便在《快讯》杂志的“巴黎市高中排行榜”中也和“路易大帝”的命运一样,只是并列第13名!
而那些名列大多数法国媒体高中排行榜“全国20佳”之列的,却往往都是些名不见经传﹑一般人闻所未闻的“外省”高中。例如,入选《世界报》“法国36所最佳高中排行榜”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外省学校和私立学校,巴黎入选的高中只有4所,而且它们都与“路易大帝”和“亨利四世”没有任何关系。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排行榜”和常常与预想结果相去甚远的“名次”,人们一定会诧异不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该如何分析解读和判定这些名目有点唬人的“排行榜”?它们的依据是什么?而一所人们公认的“好高中”的依据标准又该是什么?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哪家法国媒体推出的高中“排行榜”,也无论其排名结果如何千差万别,它们的原始资料依据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法国国民教育部近20年来在每年复活节前后公布的全法国高中在前一年度会考(Bac)中取得的“绩效指数”。
而法国国民教育部采集并公布的“绩效指数”包含多项不同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分别是“毕业会考合格率(taux de réussite au bac)”和“附加值(valeur ajoutée)”。
在这两者之中,一般人大概都只会看重学校的“毕业会考合格率”。而这儿恰恰需要指出的是:一所高中的“会考合格率”表面上最客观,而在实际上却可能对学生和家长造成误导,并导致对学校质量评判的不公。
这是因为:不同城市的不同高中的生源素质非常不同:据统计分析,一个出生于管理阶层(cadre)家庭的孩子获得理科类会考证书的概率是一个工人家庭孩子的9倍!因此,一所位于巴黎5区的社会知识高层家庭子女云集的学校获得100%或99%会考合格率的机遇一定高于某一只能招收来自失业者贫困家庭孩子的城市远郊高中。
因此,如果只以一个会考合格率去衡量每个高中的工作绩效和教育质量,显然有失公允;正因如此,法国国民教育部每年公布的高中绩效指数中,除了“会考合格率”(相当于中国高考录取率)之外,还特别注重一个新概念,即一所高中的“附加值(valeur ajoutée)”。
而“附加值”概念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一个比“会考合格率”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概念。
“附加值”概念是什么意思呢?法国国民教育部在对高中的评估考核体制中,根据与学校所在地相关的基本社会家庭现实情况,为每个学校确定了一个“学区期待率(Taux attendu Académie)”和“全国期待率(Taux attendu France)”,凡是生源条件愈好,“名气”愈大的高中,这两个期待率也愈高,比如,“路易大帝高中”和“亨利四世高中”的“学区期待率”和“全国期待率”都分别为100%和99%;而在因各种社会问题集中而著称的“93”省,即便是一所省内名列前茅的好学校–例如:芙罗拉•特里斯当高中(Lycée Flora Tristan),国民教育部为其确定的“学区期待率”和“全国期待率”分别只为86%和87%。
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再把学校在会考中实际取得的合格率与规定的“期待率”相比较,便得到这所学校的“附加值(valeur ajoutée)”。
因此,所谓“附加值”,也即某一个学校在全国高中会考中的成绩超过了规定的希望值,表明该学校在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取得会考成功方面所取得的“额外的”成绩。
一个学校的“附加值”愈高,自然也意味着学校为改善教学质量而作的努力和成绩愈好。“附加值”在这里便起到一种公平与积极评价不同条件的学校的教学工作的作用。
对于那些生源和其它条件优越的所谓“名校”,由于本来的“期待值”高,所以“附加值”的空间也极小,甚至为零,比如象“路易大帝高中”和“亨利四世高中”;而其它学校条件虽然不同,但有努力改善的空间,而且这种努力又能够通过“附加值”的形式得到体现,并获得政府国民教育部和社会的公认,这大概就是法国国民教育部在绩效评估指数中引入“附加值”概念的意义之所在。
因此,作为结论,可以说法国的两类高中–即“会考合格率”高的高中和“附加值”高的高中–都属于“好高中”的范畴。而法国媒体发布的各类“最佳高中排行榜”大体上也可分为两类:一是象《世界报》那样,只以“附加值”为标准,将全法国各地2012年“附加值”超过10的36所高中列为全国“最佳高中”;另一是《费加罗报》那样的传统做法,即把“会考合格率”视为“好高中”的主要标准,并以此作为其“排行榜”的依据……
至于到底该选择“会考合格率”高还是“附加值”高的学校,那就必须看每个孩子的基本素质而定了。